·讀書感悟·
——讀張君民《遇見陶淵明:陶淵明心靈游記》
◇李保國
陶淵明是我國最杰出的詩人之一,是文人理想品格的象征,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他是“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一提到他,我們就會想起“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他不為五斗米折腰,淡泊名利,歸隱田園,創(chuàng)造出桃花源式的理想家園,給了我們最詩意的心靈歸處。千百年來,陶淵明一直是中國文人士大夫精神上的寄托和靈魂上的歸宿。印象中,陶淵明就是怡然自得的田園詩人和避亂鄉(xiāng)野的隱者。直到讀了張君民《遇見陶淵明:陶淵明心靈游記》,我對陶淵明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一個立體多樣的陶淵明躍然紙上。
此書以陶淵明所處歷史時代為背景,以時觀人;以他的親朋好友為參照,以人觀人;以他的作品為載體,以文觀人;以他生活的歷程為脈絡(luò),以境觀人,通過四個方面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豐富多彩的陶淵明。
以時觀人,我們才能理解陶淵明為何選擇隱逸逃遁以避世、寄情山水以怡情。陶淵明生活的年代屬于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當(dāng)時東晉司馬氏政權(quán)已是窮途末路,很快就被南朝的“宋”所取代。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個混亂的時期,將近三百年的時間都處于戰(zhàn)亂和動蕩中,民不聊生。社會動蕩,對廣大文人來說最要命的一點,就是沒有入仕做官的正常途徑。門閥大族把持政權(quán),普通百姓根本沒有上升的渠道,這使得當(dāng)時許多文人一生都郁郁不得志。陶淵明年輕時,曾懷揣滿腔熱血,渴望在仕途上大展宏圖。他飽讀詩書,勤奮好學(xué),希望為家族帶來榮耀。然而,東晉朝廷的腐敗和黑暗,讓他深感失望。盡管他幾次進(jìn)入官場,卻始終未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反而被官場的勾心斗角困擾。在一次次的失望和打擊中,陶淵明逐漸認(rèn)識到官場的險惡和世態(tài)的炎涼,他開始懷念家鄉(xiāng)那片寧靜的田園,懷念曾經(jīng)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于是,經(jīng)歷四次出仕、四次歸隱之后,他徹底打消繼續(xù)為官的念頭,辭去官職,回到家鄉(xiāng),重返自然,過起了隱居生活。
以人觀人,我們能夠感受到陶淵明的雄心抱負(fù)和高貴品格。正如書中所言,探究一個人心智性格的形成,不能脫離他所在的家族。書中對陶淵明家族血脈延續(xù)和傳承的詳細(xì)描寫,讓我們知道陶淵明的祖上曾是輝煌榮耀的,陶淵明對先祖是無限敬仰的,這種榮耀也激勵著陶淵明立志效仿祖上、揚(yáng)名立萬,同時他也希望后代能夠弘揚(yáng)祖德,傳承家族榮耀。所以,陶淵明自幼就修學(xué)儒家經(jīng)典,愛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他的一生,都在追溯并尋找這種基因譜線,隨時做好準(zhǔn)備,有道則仕,無道則隱。同時,陶淵明品格的形成,也受古之先賢及儒家文化的熏陶,在他的詩篇中歌頌贊美的先賢有七十人之多,包括崇尚王道的賢士、寧守善道的隱士和君子固貧的貧士,正是他們引領(lǐng)和塑造了陶淵明高尚的品格。
以文觀人,讓我們看到陶淵明率真坦蕩和清醒的一面。陶淵明性情率真坦蕩,因田園就在他心里,他把生活過成了一首田園詩。魏晉南北朝時期,醉心于寫田園詩者不計其數(shù),更不乏名流,但別人寫田園詩,與陶淵明明顯不同。他是真的以一介農(nóng)民的身份來作詩,其詩其人都流露出一股愜意與怡然自得。像他的《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飲酒》等作品,以樸素、平實、不加修飾的語言記錄鄉(xiāng)村生活的片斷:“時復(fù)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薄斑^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边@些尋常、簡樸的鄉(xiāng)村生活在陶淵明筆下不是枯淡的,而是富有恬淡滋味和韻致的。在陶淵明生活的那個時代,做官可獲得良田二頃,而他將其中的五畝地,都種上了可以釀酒的糧食。此后歸園田居的日子里,飲酒成了他最大的樂趣之一。而他的本真,也正體現(xiàn)在飲酒中,在飲酒中獨(dú)守一份清醒。他在《自祭文》中寫道:“自余為人,逢運(yùn)之貧?!笔朗氯鐗簦麉s能悠然自得,這是何等的超然。他的人生哲學(xué),是“樂天委分,以至百年”。他明白生命的真諦,那就是順其自然、樂天知命。他無懼無畏,他寵辱不驚。他說:“惟此百年,夫人愛之,懼彼無成,愒日惜時?!彼钪松虝海谑钦湟暶恳豢?。他的清醒,體現(xiàn)在對名利的淡泊上,他說:“寵非己榮,涅豈吾緇?”他懂得人生的價值不在于擁有多少名利,而在于是否能活出真實的自己。
以境觀人,讓我們了解陶淵明的理想境界和苦澀悲傷。在陶淵明心中,有一個嶄新的世界,就是他在《桃花源記》里描述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桑竹、交錯的阡陌、整齊的農(nóng)舍、慈祥的老人、快樂的孩子,以及慷慨的酒宴,這里沒有戰(zhàn)爭,沒有官府,沒有饑餓與貧困,沒有鄙視般的不解,沒有施舍性的饋贈。他的理想境界就是這樣一個大同世界,一個民風(fēng)淳樸的鄉(xiāng)村田園。桃花源人自由幸福、怡然安寧的田園生活,正好與陶淵明當(dāng)時凄苦、悲涼的生活形成鮮明對比。生逢亂世,必期盼和平安定。陶淵明所處的時代,連年戰(zhàn)亂,民不聊生,他把桃花源作為一種理想和追求,也正是民心所向、大眾所盼。晚年的陶淵明,生活困頓,內(nèi)心悲傷,但他回顧一生,仍為自己的固貧守拙而驕傲,為自己的樂天知命、順應(yīng)自然而欣慰。尤其是他面對死亡,有著視死如歸的平靜,他這種對待死亡異常平靜的態(tài)度,讓我們了解他時多了份傷感和悲痛,也多了份敬佩和贊嘆。
讀張君民《遇見陶淵明:陶淵明心靈游記》,讓我們重新了解了陶淵明的一生,重新感受到陶淵明的情懷,重新體會到陶淵明的坎坷,更加佩服陶淵明的文采,更加敬佩陶淵明的人品,正像書中總結(jié)的那樣,他仁厚博學(xué)、耿直方正、本性率直、固守清貧、精神愉悅。讀此書,讓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時常回想起這位偉大的詩人和他的故事,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找到一片屬于自己的桃花源,讓心靈在其中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