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zhuǎn)相染易,乃至滅門?!保ā吨T病源候論》)“不悔前過曰戾;不思順受曰戾;知過不改曰戾?!保ā兑葜軙ぶu法解》)家庭和社會上戾氣重了,就會矛盾橫生。消除戾氣、化解矛盾、改善鄰里關系,是當今社會的一大重任,也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課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行?!保ㄎ奶煜椤墩龤飧琛罚┨斓刂g有一股堂堂正氣,它賦予萬物而變化為各種體形。我們每一個人都要保持上天賦予的正氣,馳而不息,不斷鋪陳風清氣正的社會生態(tài)新圖景。
戾氣指的是暴戾之氣,即偏向走極端的一種心理或風氣。比如地鐵里搶座位、司機扇快遞小哥耳光、餐廳服務員開水澆顧客等熱點事件,這些暴力事件的起因,多數(shù)是瑣碎小事、尋常爭議,根本不至于動用暴力。但有些人完全不顧“惡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親”的古訓,點火就著、一觸即跳,最終發(fā)展成爭吵辱罵、拳腳相加,甚至傷及生命。這也不由讓人更加向往我們欣賞的溫柔敦厚、濡弱謙下、互相揖讓的君子之風。
社會人際交往表明,和諧的人際關系是重要的生產(chǎn)力。一個人戾氣重了,會影響身體健康;一個家庭戾氣重了,會影響家庭和諧;一個社會戾氣重了,會影響社會穩(wěn)定。戾氣彌散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引發(fā)公眾恐慌。
“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zhuǎn)相染易,乃至滅門?!保ā吨T病源候論》)“不悔前過曰戾;不思順受曰戾;知過不改曰戾?!保ā兑葜軙ぶu法解》)家庭和社會上戾氣重了,就會矛盾橫生。消除戾氣、化解矛盾、改善鄰里關系,是當今社會的一大重任,也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課題。
首先,化解戾氣要靠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努力縮小人們收入差距。社會貧富差距越大,弱勢群體的不平等感就越強。在貧富差距仍舊顯著的今天,一些弱勢群體的怨氣會被激化為戾氣,通過隨機暴力行為來宣泄,將憤恨不公平轉(zhuǎn)化為仇視社會。
其次,化解社會戾氣要嚴明法治。有人肆意妄為、濫施暴力,根本原因是違法成本太低。認為“罵了也就罵了,打了也就打了,只要不打傷,責任就不大”。對于這等滋事生亂的人,只有依法嚴懲,才能起到警示作用。
再次,化解社會戾氣要從各方面加強引導,形成文明向善的輿論場。面對社會責任與公共風險,媒體在信息傳播中要遵循公序良俗,杜絕炒作沖突話題、挑撥事端、激化矛盾,引導網(wǎng)民遠離低俗、消解無謂憤怒。
最后,化解戾氣的一大藥方是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對我們每一個人而言,任何事情都不是拋棄公民基本文明素養(yǎng)的理由和借口。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行。”(文天祥《正氣歌》)天地之間有一股堂堂正氣,它賦予萬物而變化為各種體形。我們每一個人都要保持上天賦予的正氣,馳而不息,不斷鋪陳風清氣正的社會生態(tài)新圖景。戾氣是和正氣相對的,我們要以正氣來排除戾氣。
“故智者之養(yǎng)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jié)陰陽而調(diào)剛?cè)帷H缡莿t辟邪不至,長生久視。”(《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本神》)《黃帝內(nèi)經(jīng)》認為養(yǎng)生的最高境界是調(diào)暢情志。在日常生活中調(diào)整自己的情緒,適當表現(xiàn)出來情緒是可以的,但不要太過,總體上要使心情保持平和。
我們?nèi)绾蜗鍤饧安槐匾呐瓪饽兀?/p>
一是學習堅守中庸之道,也就是凡事不走極端,保持中和,做到處事、處物不偏不倚。人們心態(tài)平和了,碰到任何事情,也就能夠從容應對,中庸之道對于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可行的。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禮記·中庸》)中庸是道德行為的高度適度狀態(tài),是最高的德行。不偏不倚,選擇行為之恰到好處,謂之中;就日常生活之長期堅持,謂之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之道說起來容易,實行起來卻是比較難的,需要人們不斷地修行。
二是保持真心誠意,做好道德修養(yǎng)。人們要以積極的心態(tài)看待他人、肯定他人、尊重他人,更多地理解他人、體諒他人、包容他人,理性處理人際關系中的矛盾。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保ā抖Y記·中庸》)包括怒氣在內(nèi)的情緒,未發(fā)是中;如果要發(fā),也要符合節(jié)度,才符合中庸之道。
只要修行好了,人們就能淡定面對,緩和社會生活張力、化解社會心理失衡、消除社會浮躁情緒。就是泰山崩于前,也能面不改色,又何懼外界的小小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