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周口日報
2020-09-04
1941年,聚臺崗水東地委革命舊址原貌
1951年,當時的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吳芝圃在聚臺崗與群眾合影
□記者 王錦春 張洪濤 馬治衛(wèi) 文/圖
核心提示
1938年10月,根據(jù)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指示,河南抗戰(zhàn)重心轉向豫東,彭雪楓部與吳芝圃率領的豫東游擊三支隊、蕭望東率領的先遣大隊在杜崗會師,三支武裝力量統(tǒng)一整編為新四軍游擊支隊。游擊支隊東渡新黃河,兩征睢杞太,進入豫東、皖北、蘇北,創(chuàng)建了豫皖蘇敵后抗日根據(jù)地。1941年7月,水東地委機關、水東聯(lián)防辦事處、水東獨立團遷至太康聚臺崗村辦公,開辟了“水上抗日根據(jù)地”,有豫東小延安之稱,是我黨我軍唯一既有新四軍番號又有八路軍番號的根據(jù)地。
面對水災、旱災、蝗災、匪災的罕見災難和日、偽、頑軍的夾擊,中國共產黨領導水東軍民孤懸敵后、浴血奮戰(zhàn),發(fā)揮了聯(lián)系華中、華北兩大根據(jù)地,鉗制隴海、平漢兩大鐵路干線,鞏固發(fā)展豫東敵后戰(zhàn)場的重大作用。水東走出了張震、蕭望東、楊得志、張國華、孔石泉、藍僑、王其梅等100多位開國將軍和原河南省委書記吳芝圃、教育部黨組書記張承先等80多位省部級領導。受革命斗爭影響,聚臺崗有近200人參加革命。許賢高、許賢君等9位同村進步青年受黨的感召,率先在這里參加革命,并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聚臺崗成為水東地區(qū)抗日斗爭的中心。聚臺崗人民為革命勝利和民族解放作出突出貢獻。
這是一片紅色的沃土!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共水東地委機關、水東獨立團曾在這里工作戰(zhàn)斗過。
這里相繼建立了軍械所、被服廠、醫(yī)院、豫東中學、拂曉劇團等,在此整訓部隊、培訓干部、建立政權、阻擊敵人、開展大生產運動,為黨培養(yǎng)了一大批革命干部。
這就是位于太康縣高賢鄉(xiāng)聚臺崗村的水東革命根據(jù)地舊址——聚臺崗。
中共水東地委機關、水東獨立團在聚臺崗的一年多時間里,培養(yǎng)了黨政軍機構的領導,克服了嚴重困難,穩(wěn)定了形勢,堅持武裝斗爭,擴大了根據(jù)地,為后來進行戰(zhàn)略反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聚臺崗根據(jù)地在太康縣革命斗爭史上,在睢杞太地區(qū)乃至豫皖蘇抗戰(zhàn)及解放革命斗爭史上都寫下了光輝一頁。
聚臺崗為水東地區(qū)革命事業(yè)作出的貢獻沒有被遺忘——新中國成立后的1951年9月,時任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吳芝圃來到聚臺崗村看望當?shù)厝罕?,訪貧問苦,并與當?shù)厝罕姾嫌傲裟睢?/p>
如今,歷史的硝煙早已散去,可是中共水東地委機關、水東獨立團在這里工作戰(zhàn)斗的光輝事跡卻永遠留在了這片紅色沃土之上。
時值抗日戰(zhàn)爭勝利75周年,7月底,周口報業(yè)傳媒集團《紅色記憶》采訪記者一行來到位于太康縣西北的高賢聚臺崗村,聆聽當?shù)厝罕娪洃浿械母锩适?,探訪水東革命根據(jù)地舊址聚臺崗的“烽火歲月”。
風云際會聚臺崗
在太康縣城西北有 “一溜十八崗”的說法,諸如斧頭崗、樊噲崗、平崗等一些帶有“崗”字的村子星羅棋布,給人帶來一絲神秘色彩。其實,從前這里是丘嶺狀的土崗,先民擇高崗而居,也才有了這么多以“崗”命名的村子。
聚臺崗就是其中一個有著久遠歷史的村子。據(jù)記載,在聚臺崗村內有一個叫南臺的地方,是一個磚砌的堡壘,高三丈五尺,有垛口、槍眼、炮樓等設施,周圍還有護城河環(huán)繞??箲?zhàn)時期,南臺就是當時中共水東地委機關所在地。
采訪當日,記者一行來到南臺,這里顯然沒了村民口述中的堅固堡壘,也沒了護城河,呈現(xiàn)在眼前的只是一個明顯高出地表的大土崗子,以及崗子上郁郁蔥蔥的樹木。
“現(xiàn)在,這里已經(jīng)沒有了往日的模樣,南臺上的堡壘、城墻早已經(jīng)毀掉了……”82歲的村民趙祚明無不惋惜地說,當年,水東地委機關就在這個高崗子上,四周全是水,出入都靠劃船。新四軍就住在這里,旁邊還有被服廠、醫(yī)院、學校、修械所等。
順著趙祚明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幾臺挖土機正在作業(yè),一派繁忙景象。“這里以前是水東根據(jù)地的船廠舊址,目前正在進行基礎性作業(yè)?!碧悼h委黨史研究室負責人說,目前,太康縣已經(jīng)啟動了水東紅色文旅項目,對水東地委機關舊址進行修復,重現(xiàn)當年景象。
時光荏苒!當初堅固的堡壘早已不復存在,只留下一個高高的崗子,依然見證著往昔的崢嶸歲月。未來,隨著修復工程的不斷推進,這里將成為人們銘記革命歷史、緬懷先烈的好去處。
創(chuàng)建“水上抗日根據(jù)地”
記憶是殘存的歷史,一段記憶往往承載著人們對過去時光的回憶。
在聚臺崗村的村室內,82歲的趙祚明和77歲的趙隆茂向記者講述著他們從長輩那里得知,以及村民相傳的關于聚臺崗的殘存記憶。從國民黨當局悍然扒開花園口大堤,到水東地委機關來到聚臺崗村;從革命戰(zhàn)士在聚臺崗村的工作生活場景,到村民成立船隊,加入革命隊伍……這些殘存的記憶,無不見證著那段發(fā)生在聚臺崗村的光輝歷史。
1938年6月9日,國民黨當局為了阻止日寇西進,炸開了黃河花園口大堤。伴隨著爆炸聲帶來的巨響,大堤被狠狠炸出了一道缺口,被“圈禁”的黃河水奔涌而出。漸漸地,缺口越來越大,黃河水如猛獸一般在豫東平原肆意奔跑,所到之處,房倒屋塌,村莊、樹木悉數(shù)被淹,廣袤的豫東平原變成了一片汪洋。
此后,奪堤而出的黃河水流經(jīng)中牟、尉氏等地,沿賈魯河,南泛入淮,沿河44縣成了一片沼澤。這條新黃河把豫東地區(qū)分為了東西兩部分。東部地區(qū)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稱為“水東”,在這里創(chuàng)建了“水上抗日根據(jù)地”。
穿過歷史的云煙,我們仿佛看到了黃河水泛濫之下流離失所的無辜群眾,看到了他們拖兒帶女舉家避禍,外出乞討的無奈。此刻,人們迫切需要革命的隊伍拯救大家于水火之中,幫助人們逃脫日寇的鐵蹄。
1938年9月,彭雪楓帶領革命隊伍,從確山縣竹溝鎮(zhèn)出發(fā)東進,于10月11日在西華的杜崗與吳芝圃率領的豫東抗日游擊隊第三支隊、蕭望東率領的先遣支隊匯合,三支隊伍合編成新四軍游擊支隊,也就有了著名的“杜崗會師”。此后,這支英雄的隊伍創(chuàng)立了以睢杞太為中心,面積達600平方公里的抗日根據(jù)地,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斗爭。
據(jù)太康縣委黨史研究室編撰的《紅色水東》記載, 1941年3月,當時的睢杞太地委在杞縣南部的申紀村召開了緊急會議(史稱申紀會議)。參加會議的有連以上和部分縣級干部馬一鳴、張劍石、馬玉堂、王廣文、孫其昌、徐濟生、任曉天、孫楷堂、楊宏猷、趙昌永、薛丕渡等20多人。會議確定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組織力量、堅持根據(jù)地抗戰(zhàn)的方針,并決定重建地委,暫由馬一鳴負責全面工作。
申紀會議還決定重建地委和獨立團,統(tǒng)一指揮,打退敵人的進攻。由于根據(jù)地的發(fā)展,軍隊活動范圍已擴大到淮陽、西華、扶溝、通許、寧陵、柘城等新黃河以東的廣大地區(qū),遠遠超出了睢杞太三縣的范圍。加之這次重建的獨立團里淮陽武裝占相當部分,于是決定不再沿用“睢杞太”這個名字,改為“水東地區(qū)”。睢杞太抗日根據(jù)地正式改為水東抗日根據(jù)地,中共睢杞太地委改名為中共水東地委,重建后的獨立團稱為新四軍水東獨立團。
申紀會議是在睢杞太抗日根據(jù)地十分艱難的時刻召開的一次具有重要意義的會議。它重新樹立了大家堅持豫東抗戰(zhàn)的信心,為這塊根據(jù)地后來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在這次會議上正式啟用了水東這個名稱。因此,這次會議也常常被稱作是睢杞太革命史上的“遵義會議”。
據(jù)《紅色水東》記載,1941年5月,中共豫皖蘇區(qū)委、新四軍四師黨委為了加強睢杞太地區(qū)抗日工作的領導,派王其梅、崔挺(薛樸若)分別任水東黨政軍委員會書記和獨立團政治處主任。當時,水東地委迫切需要一塊安定的根據(jù)地來休養(yǎng)生息。
1941年7月,王其梅帶領水東地委和獨立團進駐聚臺崗村,在這里建立了根據(jù)地,開始在聚臺崗村的活動。
村民爭先當船工
如今的聚臺崗村是太康縣西北部一個普通的村落,這里是一望無際的平原,水東地委和水東獨立團為什么會選擇這樣一個普通的村子作為自己的“水上抗日根據(jù)地”?帶著這些疑問,記者從77歲的村民趙隆茂的記憶里找尋答案。
“當時,水東地委和水東獨立團來到聚臺崗村,是因為這里獨特的地理優(yōu)勢和一定的群眾基礎。聽父輩們講,那時,聚臺崗村后面就是渦河大堤,國民黨扒開花園口大堤后,黃河水把附近村莊都淹沒了,由于聚臺崗村地勢較高,這里就成了一個四面環(huán)水的高崗,敵人也過不來……”趙隆茂一邊說著,一邊若有所思地回憶,當時,崗子的面積很大,有2里寬、3里長,村民在崗子上居住。由于四面環(huán)水,村民出入聚臺崗只有靠走水路,這讓敵人很難靠近聚臺崗。
今年82歲的趙祚明回憶,當時,水東地委和水東獨立團進駐聚臺崗后,村里原本要攜家?guī)Э谕獬鎏踊牡拇迕穸疾怀鋈チ?,和?zhàn)士們一起開荒,村里還成立了船隊,村民自發(fā)當起了船工,給部隊撐船打鬼子。
船隊,其實是村民自發(fā)成立的一支由12條大船、40多名船工組成的“水上運輸隊”。當時,聚臺崗村四周被黃河水包圍,一片汪洋,并不是都能行船。只有在村子西部有一條名叫“南家溝”的秘密航道可以進出村子,船隊的建立為當時水東地委和水東獨立團在聚臺崗的活動創(chuàng)造了便利條件。
當時村民許賢高主動要求參加水上運輸隊,并說:“我水性好,非常熟悉這一帶的地形,可以帶領船隊順利出入?!苯M織上考慮許賢高是家中獨子,水上運輸風險大,隨時有生命危險,便決定讓他干一些站崗放哨的事。許賢高聽說后,便急得哭了起來,央求道:“不讓我去,咋知道我不行呢?我一定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最終,經(jīng)不住許賢高的苦求,組織上便答應了他。
當時,船隊碼頭設在聚臺崗西頭高永昌家,趙運行是船隊隊長。許賢高加入水上運輸隊后,總撿累活、重活干,常常在夜里為部隊運送糧食和其他物資,緩解了水東地委和獨立團物資短缺的問題。
后來,許賢高由楊宏猷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之后,許賢高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工作更加勤奮了,經(jīng)常到團部幫助打水、掃地,還幫王其梅喂馬,地委機關和獨立團的領導都非常喜歡這個聰明、勤勞的年輕人。
后來,冀魯豫軍區(qū)黨委宣傳部長張承先率巡視團到水東地區(qū)檢查工作,許賢高擔任張承先的安全保衛(wèi)工作,未出過任何差錯。
趙祚明的父親趙士理也是當時船隊里的一名船工。說起父親在聚臺崗當船工的日子,頭發(fā)花白的趙祚明一下來了精神,當時船工們冒著生命危險運送戰(zhàn)士和物資的場景仿佛出現(xiàn)在眼前。
在他的記憶里,父親趙士理是一個劃船的好手。每當夜幕降臨,聚臺崗村子附近的水面上就泛起白霧,趙士理搖著船槳,載著需要外出聯(lián)絡的戰(zhàn)士,從村子秘密航道出發(fā),一路劃船離開村子。等到了岸邊,趙士理會先把新四軍戰(zhàn)士送到岸上,然后自己劃船退回到水里等著戰(zhàn)士的歸來。
“由于當時革命形勢很嚴峻,擔心根據(jù)地被敵人發(fā)現(xiàn),引來麻煩,船隊都是在夜晚才外出,天不亮就回來……”
一個冬天的夜晚,在外出運送物資歸來的途中,遭遇到了大風天氣,趙士理劃船的船槳被刮到水里。趙士理不會游泳,無奈,同行的村民只得跳進刺骨的冰水中去尋找。等找到船槳重新回到船上,人已經(jīng)凍得不行了。
這只是船隊冒著生命危險給新四軍運送物資和人員的一個小小的片斷,卻折射出聚臺崗的人民群眾為了革命事業(yè)所作出的貢獻。
軍民攜手克時艱
除了建起船隊,聚臺崗還有豫東抗日中學。趙祚明回憶:“當時的豫東抗日中學在村子附近,第一批來的有三四十名學員,大家一起在村里學習、生活?!?/p>
在《紅色水東》中收錄的當時豫東抗日中學教員楊靜琦的回憶文章中記載了當時的情況——1941年8月,在聚臺崗村建立了水上基地,組建了“修械所、被服廠、船隊、豫東抗日中學和醫(yī)院”。當月又成立了“水東抗日聯(lián)防辦事處”。
該文章記載,1941年8月,豫東抗日中學在聚臺崗西附近三所樓村成立。開設主要課程為游擊戰(zhàn)術、鋤奸、軍事知識等,黨員最多時有百余人。下設隊、班,學員自己站崗、放哨,以班為單位住宿。學制半年一期,畢業(yè)后被分配到黨、政、軍后勤、醫(yī)院等基層單位。
由于特殊的生存環(huán)境,豫東抗日中學從誕生那天起就不僅是一個學習機構,還是一個戰(zhàn)斗隊,為革命培養(yǎng)了大批干部。
建船隊、辦學?!诰叟_崗村,村民與新四軍同吃、同住、同勞動,形成了軍民一家親的良好局面。當時,男村民當船工,幫助新四軍運送糧食等物資,女村民就給部隊推磨,還有的到被服廠給部隊清洗被褥,老年人就在家門口看家護院,發(fā)現(xiàn)陌生人闖進村子,立即報告。聚臺崗,成為一個密不透風的革命堡壘。
在這里,聚臺崗的村民與革命戰(zhàn)士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當時部隊和村民一起開荒,讓村民種地,村民的積極性很高,原本要外出逃荒的村民,也選擇留在村子里和部隊一起生活,不少村民還直接參加了新四軍。
聚臺崗上建奇功
水東地委機關和水東獨立團在聚臺崗活動的一年多時間里,政治、軍事、對敵斗爭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
——傳達黨中央毛主席關于敵后斗爭的一系列指示,開展糾正單純軍事觀點和反對流寇主義教育,使廣大指戰(zhàn)員對堅持水東敵后游擊戰(zhàn)有了信心;聯(lián)系上了冀魯豫八路軍,得到上級領導對水東工作的指示;整頓訓練部隊,班長以上干部輪流到團部學習,學習夜襲和行軍技術;以連隊為單位進行軍事訓練、比武,提高了干部、戰(zhàn)士的軍事素質,增強了戰(zhàn)斗力。建立“灰色政權”,開展群眾工作;1941年秋,建立“水東聯(lián)防辦事處”(簡稱聯(lián)辦),決定在杞南建立三個聯(lián)防中心分會,進一步密切了干群、軍民關系,兵員、供應等問題都得到解決。
——開辦黨員訓練班和青年抗日訓練班,對軍隊和地方黨員干部進行短期培訓,提高黨員干部的政治思想覺悟。辦船民訓練班,便利夜間出水行動。動員聚臺崗上會撐船的健壯水手參加學習,發(fā)展黨員,建立黨支部。建立后勤機關,解決供給問題。在崗上建立修械所、被服廠、醫(yī)院;部隊建立了軍需處;聯(lián)辦建立了財糧科、武裝科。辦“水東通訊”刊物一期,因敵人圍剿???。
——開展贖地斗爭,鼓舞生產。聯(lián)辦出布告,號召凡災荒年間賤價賣出的土地按原價贖回。動員部隊和機關人員,發(fā)揚南泥灣精神,開荒種菜、種糧,解決了機關和部隊的吃穿問題,減輕了群眾負擔。部隊種的綠豆、黃豆、小麥大部分轉讓給群眾收割。地委和聯(lián)辦為了解決部隊供給問題,減輕群眾負擔,派出部隊,夜間乘船出水,到敵占區(qū)征糧、征款,把征來的糧食供給部隊和群眾。
水東地委和水東獨立團在聚臺崗的活動也引起了敵人的注意。敵人不斷派人到聚臺崗附近偵察,企圖把這塊“水上抗日根據(jù)地”扼殺在搖籃中。
當時,新四軍在崗子上挖了防空洞,防止敵人往這里打炮彈。有一次,敵人往村子里打炮彈攻擊聚臺崗,結果炮彈只是炸毀了幾間房屋,并沒有造成什么大的傷亡。
“水東地區(qū)遠離大塊根據(jù)地孤懸于敵后,敵情十分嚴重,黨的力量要隱蔽發(fā)展,軍隊要分散活動,政權要用聯(lián)合辦事處的名義,不要過分刺激敵人……”1942年8月,得到上級指示后,水東獨立團黨委連夜研究決定撤出聚臺崗。
據(jù)《紅色水東》記載,1942年9月20日,國民黨地方頑軍4000余人,向水東根據(jù)地聚臺崗、杞北、杞通邊、杞太邊等地同時發(fā)動進攻。與此同時,國民黨另一部也從黃泛區(qū)出發(fā),向聚臺崗進逼,緊急時刻,地委機關和團部提前撤離。
水東獨立團撤出聚臺崗后,在太康北部鄭寨研究了反擊國民黨頑軍進攻的計劃,調整了武裝,作了戰(zhàn)斗部署。獨立團將大團變小團編為4個主力連,每縣建立1個獨立營。反擊敵人的策略從杞北向杞南,直打到太康縣境內,取得了反擊頑軍進攻的重大勝利,從而鞏固擴大了水東抗日根據(jù)地。
抗戰(zhàn)老兵憶初心
在村里采訪時,記者見到了今年97歲高齡的抗戰(zhàn)老兵趙隆成,他是村里最年長者,見證了聚臺崗村的變遷。
正值七月的中午,趙隆成穿著一件深色衣服,戴著一頂帽子,佝僂著身子坐在低矮的床鋪上,整個人顯得很瘦小。趙隆成的臉龐布滿了皺紋,說起話來也不那么靈便。一聽記者采訪當年打鬼子的事,他頓時來了精神,抬起頭,扯高了嗓門說:“我是部隊批準養(yǎng)病回來的,我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名革命戰(zhàn)士?!?/p>
“抗戰(zhàn)到底,革命成功,人人有衣穿、有飯吃……”趙隆成又隨口說出了當年參加革命時常掛在嘴邊的話。
此刻,眼前這個佝僂著身軀的老人,頓時變得高大起來,那句“抗戰(zhàn)到底,革命成功”,他連續(xù)說了三遍,聲調一次比一次高,在不大的房間里久久回蕩,讓人感嘆不已。
如今,這個目標早已實現(xiàn),當年的年輕戰(zhàn)士也已經(jīng)成了飽經(jīng)風霜的老人,可唯一不變的是老人一顆革命到底的初心。
年輕時,趙隆成跟著共產黨與日本人打仗時,從沒有害怕過。據(jù)老人回憶,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他常給部隊送情報。一個下雪天的夜里,他去送情報,鞋也丟了,光著腳跑幾十里,情報送到了,腳也凍壞了。后來,他的腳一直流膿,10個腳趾甲蓋都爛掉了,最終嚴重到不能走路,不得不回到家鄉(xiāng)聚臺崗養(yǎng)傷,后來就留在村子里務農。
如今,趙隆成眼不花、耳不聾,有一個圓滿的家庭,每個月還有一定數(shù)額的補貼,這讓他的生活變得衣食無憂。
老人說:“我要活到100歲,到時我請客。國家給的錢用不完。”
作為一名從聚臺崗走出的抗戰(zhàn)老兵,他走過了抗日戰(zhàn)爭的風風雨雨,把青春和熱血無私奉獻給了這片厚重的黃土地,他為革命事業(yè)作出的貢獻將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紅色基因代代傳
如今,發(fā)生在聚臺崗上的那段令人難忘的紅色故事已經(jīng)離我們遠去,可是這段歷史卻永遠留在了聚臺崗村民的心中。
銘記歷史,是為了更好前進。為了讓更多人了解發(fā)生在聚臺崗村的歷史,村民趙隆化等人從2004年起,開始謀劃在村里建一座“歷史文化展覽館”。從那時起,他們到鄭州、轉山東、過武漢,行程千余公里,終于在2009年建起了這座展覽館。
2004年的一天,趙隆化一行找到曾在豫東抗日中學當老師的楊靜琦?!拔乙恢毕朕k一個展覽館,把咱們聚臺崗的革命精神宣傳出去?!壁w隆化這一想法,得到了楊靜琦的大力支持,并為趙隆化提供了其他幾名曾在聚臺崗村工作過的老同志的聯(lián)系方式。
在北京,趙隆化找到曾在聚臺崗村戰(zhàn)斗過的一些老同志。那些老同志紛紛提供資料,并表示:“我們一定要把記憶中有關聚臺崗村的歷史,毫不保留地講出來,把保存的資料無償貢獻出來,支持你們辦展覽館,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段歷史?!?/p>
后來,趙隆化又陸續(xù)找到了一些關于當年水東獨立團和水東地委機關在聚臺崗村活動的圖片資料。
要建聚臺崗歷史文化展覽館的消息傳開后,得到了眾多村民的支持,大家紛紛捐款。2009年9月,聚臺崗歷史文化展覽館終于建成開放。
11年后,記者一行來到聚臺崗村,在村里南臺舊址上看到這間不大的展覽館。雖然經(jīng)過歲月的沖刷,展覽館已經(jīng)明顯破舊,可是展覽館內的舊照片依然清晰可見。其中一幅10多名豫東抗日中學教師圍坐在一起的老照片,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他們中有的盤腿而坐、有的散開衣襟、有的雙手交叉……在這些人灑脫、剛毅的神情中,讓人仿佛感受到這些革命先輩坦蕩的胸襟和對革命視死如歸的情懷。
如今,這座由村民自發(fā)捐款建起的展覽館如一位老者,雖然歷經(jīng)滄桑,依然時刻銘記著那段發(fā)生在聚臺崗村的紅色故事,提醒著后人勿忘歷史。讓人高興的是,一個新的大型紀念工程正在修建。
聚臺崗上譜新篇
80年前,聚臺崗在歷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而今,聚臺崗又要重現(xiàn)歷史,一個新的聚臺崗即將呈現(xiàn)。
目前,太康縣舉全縣之力啟動了聚臺崗水東地委機關舊址修復工程,遵循“修舊如舊”原則,結合紅色資源保護、革命老區(qū)振興,整合豫東紅色資源,統(tǒng)籌規(guī)劃實施。
擬設計為三大功能區(qū):舊址修復區(qū),包括機關辦公區(qū)、槍械所、被服廠、醫(yī)院、船廠、豫東中學、老寨墻、拂曉劇團、炮樓等舊址;革命歷史陳列區(qū),包括人民廣場、豫皖蘇水東革命歷史陳列館等紅色教育場館;文旅區(qū),包括豫東農耕民俗館、豫東園林園藝館、觀光農業(yè)采摘園和渦河生態(tài)走廊等突出豫東文化特色的休閑觀光區(qū)。
整個紅色文旅項目以水東革命歷史為主線,以新四軍和八路軍斗爭歷史為背景,以水東地委舊址修復為亮點,建設集紅色教育、生態(tài)保護、鄉(xiāng)村振興為一體的紅色文旅基地,讓高昂的愛國主義旋律激蕩在豫東大地,使其成為太康紅色文化的旗幟、文化建設的典范、全國有影響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人們更多地感悟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更好地堅守初心使命,更多地造福人民群眾。
目前,該項目在太康當?shù)匾饛娏曳错?,太康干部群眾及愛心人士紛紛捐款,表達對這一行動的支持。在聚臺崗村,大家都在積極捐款捐物,期盼這沉寂80年的聚臺崗重現(xiàn)昔日的輝煌。②5
[責任編輯:牛勇威]
中華龍都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