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默吸毒”,又一娛樂明星走上歧途。這事并未讓心理咨詢老師吃驚,他們說:“這種具有幼稚型人格(或者稱依戀型人格)的人,在心理咨詢中心比比皆是,只是表現(xiàn)方式不同罷了?!?/p>
為什么現(xiàn)在的人,生理早熟,心理晚熟?
他們是兒童心態(tài)的成年人
張默出事后,一名圈內人說:“其實張默就好像從未走出過叛逆期???0歲的他,就是個叛逆的小孩?!?/p>
心理學認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個“成熟的人”。成熟人的標準——①有安全感;②能夠勝任所承擔的工作;③能夠客觀地看待世界和認識自己;④對父母、朋友等具有顯示愛的能力;⑤有堅定的價值觀和道德心。
這種“長不大”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于因家庭、婚姻、社交問題尋求咨詢輔導的個案中。如,一位32歲的女子,已是3歲孩子的媽媽。當初孩子出生時,她并不欣喜若狂,反覺得孩子是個累贅。她不愿干家務活,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干,像交水電費這些事情,她都覺得很累;她是中學老師,工作兢兢業(yè)業(yè),但覺得很累,自己無法承擔;現(xiàn)在她動不動就往娘家跑,準備買什么菜,自己要參加個什么會,都要向父母請示匯報,聽他們的詳細指導。心理學稱這種永遠長不大的人,為“幼稚型人格”。
成長有個關鍵的“斷乳”期
為何沒有長大?心理學認為是“錯過了與父母分離、成長為獨立個體的關鍵期”。
孩子長到足夠大時,本能地也有一個成長為獨立個體的關鍵時期,心理學稱其為“心理斷乳期”,時間是:10歲以后,18歲以前。
少年人的成長,顯出“逃脫-回歸-逃脫”的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上被稱作“西緒弗斯現(xiàn)象”。西緒弗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一個人物,他因惹惱了宙斯,被判要將一塊大石頭推上山頂,石頭推上山頂后又會滾下來,他只好再將石頭推上山去……
少年人“自我意識”覺醒后,有種“逃脫”父母懷抱的渴望,這就像被推上山的石頭,必定會從山上滾下來一樣;但由于他們的“半幼稚與半成熟”,會遇到“成長的煩惱”,此時他們在心理上又渴望“回歸”父母的懷抱;待他們休整后,又蓄積起了新的“逃脫”的渴望。
人,就在一次次地“逃脫-回歸-逃脫”中,成熟了起來。
“成長煩惱”需要父母的理解
很多人不理解張默為何會吸毒。而心理專家說,吸毒者最大的問題是心靈的孤獨,他們吸毒,是在尋找刺激,尋找寄托。張默為何會“孤獨”?有一種孤獨,和“成長煩惱”有關。當他們遇到“成長煩惱”,靠自己的力量不足以解決,“回歸”向與自己有著天然的心理聯(lián)系的父母求救時,如果沒有獲得父母的理解、支持和愛護,他的心靈,必定會孤獨、寂寞,甚至痛苦。
有一位初三男生被父母帶來看心理醫(yī)生,原因是“他總和一位女生走得很近”。而這位男孩則說:“說我和她談戀愛?這哪跟哪啊。我和她走得近,只是因為她愿意聽我說話!”
他媽媽問:“你為什么不和我說?回家就像誰欠你二百塊錢似的,老黑著個臉?!?/p>
孩子說:“我一和你說,你就教訓我,我說,‘我覺得同學們都不愿意跟我說話,我覺得在班里抬不起頭’。你就說,‘你把學習成績搞上去了,自然就在班里抬得起頭了。誰讓你自己不用功啊?’我哪兒不用功了?而那位女同學就懂我,而你(指媽媽)什么都不懂!”說這話時,男孩的眼眶紅了。
媽媽更委屈了,說:“總說我這個不懂,那個不懂。我好歹還大學畢業(yè)了呢,憑你那成績,還不一定能考上大學呢!”
斷乳期,人的“自我意識”覺醒了,產(chǎn)生了符合社會期望的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也就是說,孩子天性是想好好學習的,“為什么成績不如人?”是他們成長的煩惱和困惑,他們非常希望能從父母那獲得安慰和解決的辦法,但獲得的,總是“不好好學習”的指責。
擺事實講道理后讓孩子選擇
少年人“半幼稚與半成熟”,放手怕出錯,管嚴怕套牢,那怎么辦?
先看一位母親是怎樣做的。
一位初三生,一??荚嚦煽兒芎?,二模卻考砸了,他很不解,問母親:“這是怎么回事呢?”母親聽完他的訴說后,啟發(fā)他:“二模中錯的題,是怎么錯的?”這樣,他發(fā)現(xiàn)了問題,做出了決策:“老師給的復習題太多了,不管會不會的我都做了,沒有時間發(fā)現(xiàn)我的弱點到底在哪里了,以后,我只選我不太會的題做,你看怎么樣?”媽媽說:“好啊,就這樣試試看!”這位學生三??剂藗€班級第一。
這位母親的做法,有哪些值得借鑒?
首先是“傾聽”,只要你聽他講了,他就會感受到你的愛,而不再感到焦慮無助;再就是啟發(fā)孩子自己找對策,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
如果孩子的抉擇,和你的想法相差甚遠,如,孩子非要學文科,而不是學父母認為好找工作的理工科,怎么辦?
這時,最好是既傾聽孩子的理由,也說明自己的理由,將各種選擇和可能產(chǎn)生的結果擺在孩子面前,讓孩子自己選擇。只有讓孩子自己選擇,他們才能學會“為自己的決定所產(chǎn)生的后果負責”。
如果孩子的選擇,父母認為不正確,如,兒子不聽父親勸告,非要和勞教過的人玩,那怎么辦?
這時你仍要尊重他的選擇。父母一定堅信孩子的天性是向上、向善的。即使是選擇錯了,孩子也會因為“吃一塹,而長出寶貴的人生智慧”。